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试谈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教育

试谈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教育

发布时间:2022-10-30 10:2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由该社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中国奴隶制社会以礼制规范社会行为;封建社会以“三纲五常”规范社会行为[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坚持价值导向,以大教育观全方位实施教育。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大教育观 阶级社会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续与发展的重要实践内容,这是由人的自身成长过程决定的。人的生命过程就是由无意识向有意识不断完善的过程。人的意识发展过程就是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主导人的行为的根本意识或者可谓之主体意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将个体意识导向社会需求和国家意志,保障社会稳定发展。

特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由该社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有其原始社会氏族、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各自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的社会需求就是当时社会的价值追求。在原始社会,个人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氏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集体利益,个人的生存完全依赖氏族,个人离开氏族无法保障个人的一切直至生命安全。在那里,个人与集体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着其核心价值的取向。氏族内部的平等地位、民主议事、集体决策、维护氏族的共同利益、听从族长的指挥调度,都是原始氏族公社意识形态的具体反映,亦是其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以至于发展到后来的部落联盟,这种核心价值观左右着整个部落联盟的社会行为。这种以血缘关系为根本纽带联系起来的社会组织,只是在其本社会组织内部施行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而对另一个社会组织则无公平而言。所以经常发生资源争夺的剧烈冲突甚至战争。中国历史上三大部落联盟的矛盾就是原始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的反映。然而,后人往往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炎帝(炎地)、黄帝(黄地)和蚩尤及其他原始社会组织。我们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原其原始公社制度的本来价值面貌。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私有制出现及发展,原始社会的经济基础受到冲击,因而其上层建筑不断受到冲击。私有价值观从非统治地位向统治地位转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在公元前26世纪~公元前21世纪期间完成的。随着夏朝启的家天下的确立,原始共产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失去社会引导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基本价值职能和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

一、阶级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

(一)国家的出现确立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价值观的引领地位。

中国奴隶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经过夏商两个朝代,奴隶制的礼制逐渐完备了起来。以占卜祭祀为代表的礼仪制度说明了家天下的观念是这个时期的国家观念。

周灭商之后,将西部地区的文化融入夏商文化中发展了夏商文化,形成了以周礼为核心的典章制度。自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是奴隶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典章制度——周礼。周礼是奴隶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和运行机制。

今天,研究周礼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周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继承了西周之前的中华文明成果,影响了周之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甚至对今天的小康社会建设不能说没有影响。它是中华文明发展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说周朝以前的历史是靠物证能读懂的历史,那么周和周之后的历史是靠文字能读懂的历史。周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在夏商核心价值观基础之上完善而形成的具有体系性的价值系统。对周礼的整理和宣传无人能与孔子相比。孔子为了保持周礼的历史原貌曾拜访老子学周礼,之后在整理典籍时亦坚持“述而不作”。孔子在教学中亦坚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四项原则性要求,以此规范教与学[2],是孔子践行周礼的实施规范。孔子欲以此实现其人生之梦想——“克己复礼”。春秋战国的社会实践否定了孔子的人生追求,但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

周礼既是奴隶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又是其最完美的载体和机制。虽然被孔子所处那个时代所否定,然而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却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二)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与教育

私有制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而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私有制创造了国家——家天下。封建主义从社会制度上破除了奴隶制,却在核心价值观上继承和发扬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体系集中反映了这种核心价值要求,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

封建主义成为国家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焚书坑儒”,但终究未能烧掉其核心价值观。到了汉代却以“三纲五常”的形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尊孔读经成了封建社会的核心文化和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全面影响了封建教育达2000年之久。孔子成了“丧家之犬”之后出现了思维“涅槃”,精神复兴。中国的教育成了儒家教育,播下了重政治轻科学的种子。教育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独木桥。“学而优则仕”的指导思想把教育引向“榜上有名”的方向,应试教育就成了历史的必然。教育为选拔官吏而服务,学也就为“及第”而学。整个封建主义的教育功能中缺失了培养建设人才的职能。这是由中国这一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观和国家制度决定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脱胎出来的,其文化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社会主义有其自身的特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中,开出中国特色文化之花,结出中国特色文化之果[1]。

(一)价值传承与教育导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价值导向,通过教育手段达到导向的目的。对学校而言,价值导向就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引导过程和具体实施。

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几千年的阶级社会的教育都是为维护国家的统治、培养统治人才而进行的。所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中国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特点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国民层面都以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准则,周礼及“三纲五常”就是这种核心意志的规范。这里既有政治规定又有道法准则。它突出了价值导向。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经社会动荡、改朝换代都没有改变其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总趋直至其社会基础彻底塌陷。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要坚信导向的巨大作用,把握住核心价值观不偏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搞好价值引导工作,真正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落实到事业建设中[1]。只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我们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

在尧舜时代,价值理念及其传承主要是为社会负责的思想,同时有了明显的个人享受和等级差别及等级观念。《论语·尧曰》为证:“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3]而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私有观念是整个社会的核心观念,整个天下之臣民为天子负责。“三纲五常”就是维护这种封建礼教的思想武器。这种封建文化及价值理念仍然对今人影响不小。它是民主与法制的桎梏,官僚主义、家长作风、家庭暴力等往往都是这种观念作祟的具体表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工作中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削弱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那么我们的工作就顺利得多、社会就和谐得多。教育要树立全方位全覆盖的意识,从社会到家庭,从机关到学校,只有不留死角才能真正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教育”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不能因为追求物质财富而随意丢掉全社会的大教育文化财富。否则,诸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连串问题无法解决。价值导向除了体制、机制等根本制度保障之外,需要道法的力量来维护。

(二)大教育需要大舆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全社会的大教育。

学校教育从来没有脱离过社会而且不可能脱离社会成为“纯粹的学校教育”。再者,学校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教育任务。所以学校只能参与社会教育分工,完成其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学校教育取代不了社会教育与管理,社会教育也代替不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与学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立和健全全面的教育协调机制非常必要。社会大教育需要有一个协调机制使社会更和谐、更稳定。

如此宏观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是校园内的事情,而且是校园内外的共同价值责任。所以,必须有一个大舆论,全社会的氛围才能有效推进树法立人的工作。

总之,无论是社会哪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灵魂的凝聚力,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更需要灵魂的凝聚力,这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在培育和践行中去创新、去发展。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辑.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29.92-105.

[2]刘平,译.四书五经·尚书[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4:91.

[3]孔子.论语[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274.

推荐访问:核心价值观 社会 教育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