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5篇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5篇

发布时间:2022-10-06 17:35:02 来源:网友投稿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5篇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2019年10月第40期Oct.2019NO.40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5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5篇

篇一: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

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2019 年 10 月第 40 期Oct. 2019NO.40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收稿日期:2018-11-27课题项目:新时代视阈下高职房地产类专业建设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 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8033,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十三五”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作者简介:吕晓翠(1984-),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背景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 。”早在2014年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2] 。此后,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望,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更好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相结合。二、课程思政的概念上海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理念,通过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同向同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协同育人的效果。此后,各地高校纷纷响应,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逐步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思政教育体系。邱伟光提出: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4] ” “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通过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价值观、人生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有益于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教育孤岛”困境,有效改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三、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当前高校教育对象是“90后”,甚至是“00后”学生。一方面,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集体意识不佳,对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缺乏热情,工作后很难将三观融入职业岗位,职业素养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受互联网影响较大,热衷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借此形成自己的评判及价值观。众所周知,网络内容良莠不齐,难免会有一些负能量、有失偏颇的言论,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消极影响,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及时进行引导。但长期以来,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师主要进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教学,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价值观及情感等因素的启发与指引,因此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学与育人脱离的现象。一部分教师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价值观及职业观等内容的渗透教学,但基本只采用零星契入的做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比较随机,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育人效果有待加强。四、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1.经典案例,润物无声。结合授课知识点,导入相吕晓翠(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天津 300270)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与模式,提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全方位育人目标。文章分析了目前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探索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法,对课程思政实施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为相关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关键词: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042-0242 - -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2019 年 10 月第 40 期Oct. 2019NO.40Exploration on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into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LV Xiao-cui(Tianjin Land Resources and House Vocational College,Tianjin 300270,China)Abstract :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 vital role in cultivating eligible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for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s a kind of new teachingidea and mode,Curriculum Ideology highlight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nto specialized courseteaching and makes it coexist with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ory courses to form synergistic effect so as to accomplish the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in an all-round manner subtl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specialized courseteaching,explores the method of integrating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nto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brings forthidea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and makes reference for reforming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relevant courses.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high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cultivation关经典案例,分析案例情境,引导、启发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思考问题,凝练新知,领悟案例中的正能量,并通过教师的正向引导、价值引领及总结提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2.结合热点,与时俱进。结合新闻资讯、科研动态引入课堂,以行业现状、热点问题等与专业知识的交叉作为切入点,比如中国制造、互联网+、人工智能、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成果等,自然引出并加以引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激励其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努力学习,为将来解决行业问题、探索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优秀文化,零星契入。将与课程相匹配的优秀文化以多种方式融入教学,以传承、保护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使学生耳濡目染。如结合二十四节气、鲁班工匠精神、中国古诗词等,配合赏心悦目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引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保护、传承的迫切性。4.课上课下,无缝衔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除了在课上抓住机会融入思政教育及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外,还应精心设计课上课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巧妙结合在线网络平台、云课堂、网络资源、手机、多媒体等信息化途径,采用座谈、网络、考察、调研等多种形式,分享职业道德、心理素养、相关政策消息,补充完善课堂时间有限的不足。5.知行合一,多管齐下。知识讲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设计、组织专题活动,延展深化,达到育德育能的目的。如通过组织专业调研、企业认识实习等活动,分组完成活动策划、活动组织并形成文字材料。五、思考及建议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应协同合作,同向同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联系,不可孤立。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更要促成学生精神上的成长与成人。课程思政归属于隐性教育方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学生更易感同身受,受到触动,也更容易认同其价值观并转化为自身信念,并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实践。这样更为隐形的教育方式,可巧妙消除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抵触情绪,潜移默化地提高育人效果。2.思政元素融入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思政元素融入要精心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思考如何自然融入,有效融入,系统融入,否则成效不大。为此,要应针对学生特点,关注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所惑,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找准学生兴趣点和切入点,及时传道授业解惑。3.思政元素应融入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仅仅依靠某些知识点的融入,很难真正使学生将价值观内化于心。课程思政元素要全方位融入,即从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法乃至教师言传身教等方方面面进行设计和关联,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同向同行。4.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因时而进。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在课程思政改革中,首先要转变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其次,要引导教师拓宽学科视野,创新教学方法,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立德树人。六、结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书与育人不能孤立。高校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又需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等情怀,影响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打破“工具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因此,各门课程都要始终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遵循教书育人与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利用“课程思政”隐形教育力量进行深化和拓展,与“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同向同行,不断提高高校育人能力和育人成效。参考文献:[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教 育 部 网 站 :http://www.moe.edu.cn/s78/A12/s8352/moe_1445/201501/t20150112_182961.html.[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43 - -

篇二: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

文化New silk road horizon2021 / 04 期 106文 / 李艳红

 宋新喆

 杜梅先

 郝晓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分析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 2 476 篇课程思政相关文献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梳理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结果表明:课程思政研究正在全国积极地开展,具有极好的响应度、渗透度和覆盖面,课程思政的研究正在健康地自由发展。后继要促进作者间和机构间的合作,提升课程思政研究的深度和宽广度。关键词 :课程思政 ;研究 ;分析一、引言2014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两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又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纷纷开启了创新之路。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界对上海高校这些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概括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的人有高德毅、宗爱东等人。2017 年以来,课程思政的研究迅猛开展,涉及各个学科和专业,掌握当前的研究现状,可以为其他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目前这方面的工作相对不多 :赵静静最近采用定性的方式梳理了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尚未见到定量的研究方式。采用定量方式的相关工作,只见到秦娟华等学者的基于文献计量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综述,有孙亚南等学者的“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述评与发展。目前,课程思政的研究已经开展三年有余,基于数据技术对此领域的研究动态进行全景画像剖析,有助于深度了解、合理掌控、深入指导该领域研究。本文拟基于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探查课程思政研究当前的现状,有助于后继课程思政的践行开展和更深入地研究。二、资料和方法(一)数据来源在知网的期刊数据库中以“或者”逻辑用“篇名”和“关键词”检索“课程思政”,获得文献共 2 505 篇(数据下载时间 2020 年 2 月 21 日)。经过 CiteSpace 软件的格式转换和去重之后,共得到 2 476 篇文献作为本文分析的基础。(二)研究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信息可视化工具为 CiteSpace(5.5.R2 版本),是由华裔学者陈超美教授创制的一个文献计量学工具,可用于观察某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趋势或动向,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加以呈现。三、当前研究现状分析(一)发文情况知网期刊课程思政方面的发文量曲线是 2017 年发文曲线起步,2018 年抬头快速增长,2019 年陡增。从数量关系上对比,2019 年发文量是 2018 年的 5 倍,2020 年 52 天的发文量已经是 2017 年全年发文量的近3 倍。课程思政的研究是近三年内迅速形成的热点,预计 2021 年会持续平稳增长。关于课程思政研究文献的发表机构情况,发文最多的为上海海洋大学,其次是北京联合大学,然后依次是东北林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TOP20 中,高校占 80%,其他是高职高专院 ;上海院校占 35% ;医学院占 20%。目前课程思政文献发文最多的期刊是《教育现代化》,发文量是排名第二的《教育教学论坛》的 2 倍还多,然后依次是智库时代、课程教育研究、才智等。发现

 丝路文化New silk road horizon1072021 / 04 期 TOP10 期刊中没有核心期刊,故研究了发表课程思政论文的核心期刊(包含核心期刊、CSSCI、CSCD)发文量排名,得知 TOP3 排名依次是《学校党建和思政教育》《中国大学教学》和《中国高等教育》,彼此间发文量相差不大。核心期刊发文占所有期刊发文的6.7%。(二)学科和研究层次分布情况课程思政的发文涉及多个学科,发文量排名TOP20 的学科中可见高等教育学科发文最多,职业教育第二,这是课程思政研究的两大学科阵地 ;外国语言文字学科发文量位居第三,医学教育和计算机软件方面学科排在第四、第五,医学排在第六,常识感觉较难课程思政的学科,对课程思政的研讨很多,可见足够的重视和投入。TOP20 中,理工学科占比略微超过文科占比,也与常规判断不一致,显示出理工科在课程思政上的深度思考和做出的努力。关于课程思政研究涉及的研究层次分布,发现近半数是社科基础研究,其次是高等教育和行业指导。也涉及自科方面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行业技术指导等,涉及社科方面如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职业指导等,可谓渗透到多个研究层次。(三)被引用情况发现被引频次最高的前两篇文献分别是高德毅、宗爱东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的文章,均发表在 2017 年 1 月,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稍后。这两篇文章处在很关键的一个时间点位上,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战略意义和战略定位,以及指出具体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给出了行动指导方向。TOP10 的文献分别于 2017、2018 年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均是CSSCI, 形成课程思政基础性研究的主场。除了 TOP2两篇,其他涉及了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关键环、着力点、核心(关键)问题和解决思路、逻辑、工作模式等,解决了课程思政落实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是指导课程思政实践的有价值参考。从 TOP2 之外的作者单位涉及范围,可见江浙沪在课程思政研究上走在了前头,特别是上海作为排头兵。(四)合作网络分析通过 CiteSpace 发掘课程思政研究的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发现尚未出现核心机构和作者,机构间或作者间也没有较明显的合作关系,但个别机构和作者具备一定成长为核心的潜力。课程思政文献目前发文最多的作者有 5 位,每人发文 5 篇。由于近几年学者才陆续开始关注并研究课程思政,所以这种情况也符合常理。四、结束语总体看来,课程思政研究正在全国积极地开展,具有极好的响应度、渗透度和覆盖性,尤其上海为代表的江浙沪一带 ;基础研究的主场有核心文献战略指导,并解决落地相关问题,在积极发挥作用 ;被认为课程思政困难的理工学科勇于迎接挑战,深度思考并作出示范,高职院校的表现也很突出。总体上,课程思政的研究正在健康地自由发展,后继要促进作者间和机构间的合作,提升课程思政研究的深度和宽广度,加强课程思政践行的创新性。【课题项目 :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系统导论”课程思政教改项目(2019120058)】(作者简介 :李艳红,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本挖掘、决策支持。)参考文献[1] 习近平 . 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 [N]. 人民日报 ,2014-12-3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N]. 人民日报,2016-12-09(1).[3] 高德毅 , 宗爱东 .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 赵静静 . 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5(14):24-25+35.[5] 秦娟华 , 孙丽萍 , 李杨 . 基于文献计量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9(01):59-65.

篇三: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 2019 年 6 月 05

 227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初探

 龚小娇

 刘晓东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原各高校思政课程主要为仅有的几门课程,而且大多理论性强,无法与学生将来就业要面临的工作环境与情形结合,这也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瓶颈。因而一些高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提出思政课程的新思路,即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其他专业课堂,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需要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通力合作,结合专业特点,打造适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的思政课程,将“育人”渗透到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思政教育的全覆盖。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程改革;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1 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分析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还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因而一些高校开始转变教学理念,提出要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的全过程。

 (2)高锡文[2] 等在研究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中总结:上海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模式主要有建立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打造协同育人工作主体,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特别指出要充分发挥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价值,推进思政教育向课程思政的转化。

 (3)徐向飞[3] 等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育才理念与育人理念的融通,培养人才目标要从技能型人才转为德才兼备型人才;要在在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之间寻找契合点,以期达到课程整体性与课程协同性的共通;还要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贯通,可供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拓展“课程思政”渠道,无缝对接,探索协同育人的多元化路径。

 (4)冯亚青[4] 等在化工类专业《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转变转变教学理念,提出要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的全过程。在课程教学中中讲解“双酚 A”的开发,延伸到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中国精神。讲解医药中间体“2-氰基吡嗪”的开发生产过程,结合国内外现状,分析响国内吡嗪酰胺类结核药物需求的困境,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感。

 (5)余江涛[5] 等在理工科课程中带领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指出,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应注意坚守专业定位,注重学科视野;注重多元融合,注重学科文化育人;崇尚科学精神,发掘运用专业历史和人物的教育作用;注重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落实“思政课程”。

 2 医药专业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赵婷婷[6] 等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对《中药炮制学》进行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方法以及内容,积极拓展课程思政内容,开发课程思政资源,例如利用老药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等。李凯[7] 等同样利用《中药炮制学》课程为阵地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将《本草中国》等优秀纪录片作为线上资源,校本教材中加入陶器制作、火的起源、酒的发明等内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文化自信,拓宽课程思政领域资源。刘宇等[8] 利用《临床中药学》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传承精神、创新精神以及人文关怀精神作为教材目标。李德杏等[9] 通过课程思政将《中国医学史》改革形成 5 个教育专题,分别为职业认同感专题,职业素养专题,学习态度专题,医德与法律专题,学医动机专题,旨在提高中医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带领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丁勇等[10] 等认为《药学伦理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阵地,课题组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都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并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的评价构成之一。丁旭等[11] 针对药品服务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地对学生实习期间进行“双带”管理,即优秀党员作为带教老师,优秀团员作为实习组组长,实习期间积极开展思政活动,达到“显性教学”与“隐形教育”相融合。杨晶凡[12] 等在《中药商品学》实践课程当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通过对漳州片子癀、武汉马应龙、云南白药、北京同仁堂、广州陈李记、广州潘高寿、杭州胡庆余堂等中华老字号进行案例分析,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袁颖等[13] 在《中药学》课程中,以课程思政作为切入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方式、评价机制进行改革,让学生感受“有温度的课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陈明[14] 认为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要建立多部门的教学合作机制,并完善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纳入到教学评价当中。张晶等[15] 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生物药剂学》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王瑞等[16] 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并打造成多个案例,利用案例教学法对《中药化学》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陈钰等[17] 将中医药传统文化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天然药物学》课程当中,并提炼出对应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明确教学实施课程思政内容,实现“立德树人”。陈晓林等[18] 对医古文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整理成六个方面,分别为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淡泊功名,执着于医学的崇高理想,诚实求是,刻苦严谨的治学作风,敬重生命,医德至上的仁爱情怀,医患沟通良策的探寻,汉语汉字意韵之美的体验,并进行课题实施。贾艾玲等[19] 同样对《中药药剂学》中课程思政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实施,深入挖掘“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医精诚”的伦理道德。

 3 分析和讨论

 综合文献分析发现,在医药专业课程中,中医、中药课程成为课程思政主战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一线教师都积极地开发各种课程思政资源,从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和执行。但是在药学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案例相对少见,药学专业学生覆盖面相对狭窄,这就对从事药学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 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18. [3]徐向飞.“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建构 协同育人平台的逻辑理路[J].教育与职业,2018(22):84-89. [4]冯亚青,陈立功,张宝,等.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探索——以“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8(9):48-51. [5]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6]赵婷婷,王雅君,陈晓晶.“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药炮制学 教 学 改 革 [J].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版),2018,19(02):137-140. [7]李凯,田连起,李红伟,张宏伟,曹彦刚,郭辉,张振凌.中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0):15-16. [8]刘宇,赵冬,张一昕.“课程思政”融入《临床中药学》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32):30-32. [9]李德杏,王蕾,赵健,王晨艳.《中国医学史》课程思政建(下转第 229 页)

 高等教育 228

 2019 年 6 月 05 高校声乐表演艺术教学的改革创新策略探究

 邓彦睿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近年来,国家越来越看重素质教育,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在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随着大家物质生活的提升,人们逐渐追求精神方面的感官体验,尤其是针对子女接受艺术教育这一方面,要求更是强烈。本文针对高校的声乐表演艺术教学,简单阐述了声乐表演艺术教学的情况,分析了声乐表演艺术的教学现状和应该实施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提出有效的声乐学科教学策略,进而指导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校;声乐表演;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各行各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对于我国的教育领域来说,也同样如此,应当在教育领域有所创新,改革与完善现有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期不断的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现今,在高校的声乐表演艺术课堂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逐渐显现出一些的问题,声乐表演艺术课程在教学质量上与西方很多先进地区还有着一些的差距,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此,为了提高声乐表演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声乐专业能力,亟需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更新教学理念,从我国的教学实际出发,加强在声乐表演艺术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为国家培养出拥有扎实专业能力的技术人才。

 1 声乐表演艺术的基本概况

 一般来说,声乐表演是演唱者进行声乐演唱和情感表现的基本形式。通过这样的表演方式,演唱者一方面可以向观众传达歌曲和词意,另一方面也可以向观众传达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与情感。通常来说,声乐表演艺术需要演唱者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在演唱中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并通过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对于每一个演唱者来说,都是要经过从作品模仿到创新演唱的过程,需要自身专业演唱技艺的处理,并通过演唱的形式表现出自身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而演唱者要想更好的演绎作品,需要在日常的声乐学习与练习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扎实基本的乐理知识,同时注重积累艺术修养,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演唱技艺,最终使得自身的声乐表演更具魅力,并通过音乐作品与观众实现在音乐作品上的交流、在情感体验上的共鸣。

 2 高校声乐表演艺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实施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对任何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来讲,都是建立在以生活为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而形成的。可以说,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在高校的培养人才阶段,对于学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就艺术教育而言,更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艺术熏陶来实现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还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与艺术修养,进而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艺术理论知识与专业艺术技能。

 以高校的声乐表演艺术课程为例,当前高校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一定的问题。所开展的声乐学科具体的教学活动,一方面保留与沿袭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先进国家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这中西方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本意是想吸收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优势,取长补短,有利于发觉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其不足进行完善,提升声乐表演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然而,从当下的教学效果来讲,讲两类拥有不一样的文化背景的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做不到完全的契合,其一有着文化上的差别,其二学生在声乐表演上的专业基础与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呈现出一定的问题。总而言之,是因为我国很多高校的声乐表演艺术课程并未根据我国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本身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而进行教学,搞笑的声乐表演老师也并未把西方国家那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完全弄懂,也不会灵活运用,根本没有掌握其中的教学精髓,只是对于一些在西方先进国家适用的教学模式片面照抄照搬,脱离了实际。这样,就导致了高校声乐表演艺术课堂的教学活动存在着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分离,严重影响了声乐表演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另外,一些高校声乐表演艺术课程的教师,片面的采用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重点加强学生在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演唱技艺方面的培养,相应的则不重视对于学生在艺术气质与艺术修养方面的培养,更加不能够发挥学生的艺术潜力。从一点来看,当前高校声乐表演艺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呈现出一定的问题,亟需高校和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加强在教学方面的研究,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3 高校声乐表演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策略

 3.1 教学模式改革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教学视频等途径了解课程内容;课上采取多媒体设备播放曲谱及相关音频、手机查询学习资料、现场分析展示等手段强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课后利用微信、超星学习通等技术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和学习过程督导。

 (2)互动体验教学模式。课堂采取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按照班级容量,以 5-6 人为编组单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感受本课程的实践意义,提高听课积极性,突出分析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组互动的环节,如:共同唱/奏分析曲谱,合作完成曲式结构图等,激发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细微体验,唤醒学生学过程中的乐趣。

 3.2 根据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

 一般来说,每一个学生学习声乐的基础都不尽相同,或者在声乐演唱上有天赋,或者是在表演上有天赋。对于声乐表演艺术课程的教师来说,应当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采取分层教学法,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做到因材施教。通常来说,在声乐表演艺术课程中,包含着许多方面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演唱,而且还有舞蹈、表演等,应当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培养。具体来说,每一名同学对于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的天赋,或是擅长于舞蹈,或是对于...

篇四: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

19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 2016 年 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 。”课程思政的提出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一、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与历史溯源对于课程思政的源起迄今为止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但是目前学界大致都比较同意课程思政是进入21 世纪之后才逐渐出现的。这种观点认为课程思政是在2004 年之后逐步形成的。其原因在于 2004 年以后,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市就在这一指示下逐步开启了关于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探索之路。2014 年 12 月份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2] 。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上海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开启了创新之路,他们在上好思政课的同时,首创了《大国方略》特色课程,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反响。随后上海市的其他一些大学院校陆续推出了一大批震撼人心的“中国系列”特色课程,包括“大国方略”“读懂中国”“创新中国”“智慧中国”“世界中国”等,以一种完全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此基础之上,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界对上海高校这些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概括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的人有高德毅、宗爱东等人。其实课程思政古已有之,只不过古代并没有“课程思政”这一名词,它是近些年才被明确提出来的。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龙献忠,马春波等学者。他们认为不管是古代的中国还是古代西方的教育中都蕴含着课程思政的因素。中外的教育家历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把传授知识与德育灌输结合起来,《论语》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话是说孔子从知识、德行、忠诚、言而有信四个方面来教育他的弟子, “文”是最低层面的,他不仅传授理论知识给他的弟子,而且孔子更注重弟子个人品德的培养,要以“文”达“行”、以“文”达“忠”、以“文”达“信”,进而达到“文”以成“君子”的目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其著作《师说》中说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由此可知古代的老师不仅要讲解学业知识、解答疑难困惑,而且也要传授道,这个道在今天看来就包括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西方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言论,认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所在,而知识又是美德的充分条件,这充分说明了德育在培养人才时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生活中的小事也具有教育性质,只不过不是知识教育而是品行教育了。纵观古今中外各个教育家们的观点,他们虽未提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但是他们无不在知识的教育中渗透着品德的教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恩格斯说,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3]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一个事物只有达到了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有发生质变的可能。正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所以说课程思政也是一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课程思政这粒种子,21 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灌溉了课程思政这粒种子并促使其生根发芽。二、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学者们也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但是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流认识。邱伟光教授认为“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4] 。高德毅、宗爱东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者简介:赵静静(1994— ),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摘要:文章对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课程思政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首先对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与历史溯源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最后分析了课程思政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9)14-0024-03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赵静静(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DOI:10.16681/j.cnki.wcqe.201914009

 2019 年 7 月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5] 。此外学者裴晨晨、焦连志、黄一玲、杨涵等人虽然对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各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实质和高德毅、宗爱东所下的定义是一样的。还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要高校所有教师在上好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并发挥其作用。其实课程思政的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伦理观念、道德观念等,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做一个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社会主义“三有”时代新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活中他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不经意的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就是一堂思政课。因此,课程思政不应当只局限于高校的课堂之上。所以广义的课程思政不仅包括教师在高校的课堂之上传授理论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而且包括家庭、社区、社会等在内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中的人员、环境及大众传媒等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有益影响。因此广义的课程思政就是将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育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的时代新人,形成全社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二)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界的学者如王飞、邱伟光、裴晨晨、焦连志、黄一玲、宫维明、何红娟、谭晓爽、程舒通等都对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意义做出了充分的阐述,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王飞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其实施策略》一文中主要从新时代高等教育、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必然性 [6] 。邱伟光在《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中指出实施课程思政是坚持育人工作贯穿教育始终、立德树人,以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结果。裴晨晨、焦连志和黄一玲认为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的作用,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宫维明和何红娟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是一种隐性教育方式,实施课程思政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谭晓爽在《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一文中认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得以丰富、教学方法得以创新和教学效果得以提升上 [7]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利于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是培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途径;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方式。(三)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课程思政自提出以来,思想政治理论界的学者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上,即如何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纵观思想政治理论界对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主要着力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把握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孤立的课程,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有机统一的整体。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课程,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犹如高校教育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二者相互作用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益。其次,要放在转变高校教师思想观念和提升能力上,如刘清生在其《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一文中就着重论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提升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时的能力和素质 [8] 。此外吴月齐、何红娟、谭晓爽、郑义臣、刘欣、刘学思等学者也在各自的文章中对高校教师在面临课程思政时应该如何做进行了相关论述。教师在课程思政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观念与能力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转变高校教师思想观念和提升能力对实施课程思政至关重要。最后,要以加强高校对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为着力点。这一点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胡洪彬在《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一文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在推进课程思政发挥作用时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包括高校对课程思政的理念引导制度、教师的责任落实制度、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同配合制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及专业课的资源整合制度和对课程思政的动态评估制度 [9]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一定的制度,才能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价,才能知道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做得好的方面与做得不好的方面,对做得好的方面进行弘扬,对做得不好的方面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三、课程思政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界的学者们自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对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对课程思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为研究课程思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就目前来说对课程思政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细致,学者们在对课程思政进行研究时大多把关注点放在了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意义与措施上,并未对课程思政本身存在的矛盾及规律进行研究,这似乎有点本末倒置。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而基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反映着事物的本质。课程思政的基本(下转第 35 页)

 2019 年 7 月(上接第 25 页)矛盾贯穿实施课程思政过程的始终,制约着课程思政的发展及其实施效果。只有对课程思政的基本矛盾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够推动课程思政在各个高校的各类课程中顺利实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否则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课程思政作为近些年新提出的新事物,也存在着其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只有深刻把握了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律性,在实施课程思政时才会有迹可循,有章可循,以达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目的。但是目前学术界还并未有学者对课程思政的基本矛盾及规律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只有弄明白搞清楚了课程思政的基本矛盾及规律这些基本问题,才能够推动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未来有必要对课程思政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理论。四、结语对课程思政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课程思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创新,是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思想政治理论界学者应将课程思政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教育潜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课程思政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参考文献:[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2] 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1).[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9-240.[4]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2-16.[5]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政政治...

篇五: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

iddot;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现状与提升曾梦玲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摘 要: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德育:本就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与关键。

 专业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身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

 本文将首先阐述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然后立足于对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的调研,探索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优势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一、引言“课程思政”起源于 2014 年上海大学开设的“中国系列”课程,主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2019 年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均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中教师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

 因此,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2019 年年底,我国及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一时间网络平台成为学生了解外界的主要渠道,然而互联网中的不实报道和虚假信息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每天通过网课与学生“见面”的专业课老师,我能做些什么呢? 因此引发了我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这一问题的思考。因此,本文在阐述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必要性的基础上,将立足于对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的调研,探索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优势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上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理论研究方面,卡尔·雅斯贝尔斯(德)认为“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表明了道德教育举足轻重的地位。

 德里克·博克(美)提出“大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合理的道德教育”,即帮助学生接受较高的道德标准、强烈的公众责任和公共意识。

 实践探索方面,美国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实施“社会研究”课程为中心的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中。韩国注重道德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科的渗透与整合,主张通过道德实践和其他学科教育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二)国内研究综述1. 有关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必要性的研究。

 王振雷(2019)指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也是课程思政改革的最关键要素,在专业发展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实现教书、育人相统一。

 李国娟(2017)认为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2. 有关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现状的研究。

 齐砚奎(2020)认为专业教师教改动力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主观意愿不强,因为课程思政改革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必然会对原有教学模式产生影响;二是教改能力不够,学生身上出现的很多价值迷茫现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身上也都有体现。陆道坤(2018)认为与思政课老师相比,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都还存在一定差距,且因学科不同还有所差异。3. 有关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对策的研究。

 吴月齐(2018)提出一是要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和教育; 二是要切实增强教师的理论自信; 三是要提高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

 高锡文(2017)认为一是强化高校教师的政治意识,引导争做“四有教师”;二是专业课教师要利用学科特点开展“专业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和新载体。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已颇为丰富,为有效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奠定了扎实基础。然而,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大多数研究成果缺少现状调查,指出的问题大同小异,提出的对策同质性太强,因而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三、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课程思政,是指在非思政课平台上,通过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培养与立德树人相得益彰的教学方式。即,通过课程的教与学过程来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育人目标。因此,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 而专业课占据的课堂时间和空间要远远超过思想政治理论课。

 因此不管是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内容,还是利用课程原有的专业内容进行思政转化,即通2021 年 3 月第 18 卷 第 3 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8 No.3Mar.2021基金项目: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塑造的研究—— — 基于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思考:(2020J12)作者简介:曾梦玲(1987- ),女,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金融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37万方数据

 · ·过“植入”或“内生”的基本策略,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让所有专业课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从而可大大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青年人来到大学, 既要学会怎样为学, 更要学会怎样为人。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专业课教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上、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在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促进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知识获取的碎片化、信息来源的丰富化,因此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和能力显著增强, 使得新时代教学的基本逻辑也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学习效果、学生发展的“以学生为中心”。

 也就对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在线学习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在课上与课后与学生加强互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瓶颈、解决学习困惑、分享学习感悟等,在实现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相统一的过程中,促进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水平提升。四、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现状—— — 基于对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的调研为准确认识当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笔者对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150 位老师(76 位专业教师和 74 位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笔录,经整理后,调研结果如下:(一)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优势图 1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优势1. 与学生的接触机会多。93.5%的受访者认为,专业课比思政课的学分多、课时多,因此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机会更多。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2020 级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例(见表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程,占总学分和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 8.0%、10.3%;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类,占总学分和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 43.7%、58.4。

 显然,专业课对课堂的时间与空间占据更多,专业课教师有更多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表 1 金融学专业学分与课时统计表2. “隐性教育”更容易被接受。82.4%的受访者认为,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又“润物无声”,因此这种“隐性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精神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比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丰富、生动,也更能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从而接受、认同、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 个人魅力影响学生深。

 70.2%的受访者认为,学生会在专业课堂的学习中不自觉地受到老师的熏陶和启发, 专业课老师的个人魅力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德才兼备的专业课教师,会通过言传和身教,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从而以行业领路人的身份,教育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 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为学生获得更好的职业前景打下坚实基础。4. 其他。

 除了以上主要优势以外,12.5%的受访者还提出了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中的其他特点,如:通过专业知识学习这条纽带,更能与学生成为朋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使得育人效果更好;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即便在新型的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中,老师的核心作用依然存在,因此育人主导性更强。(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不足图 2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不足1. 缺乏课程思政的意识。

 50.10%的受访者认为专业课教师由于不是专门的思政课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还未形成课程思政的意识,还没适应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双重身份,因此也就还未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做很好地融合, 还未进行完美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还未在课程思政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2. 缺少课程思政的能力。

 92.20%的受访者认为专业课教师缺少课程思政的能力,这是因为:一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尤其是非党员教师, 没有进行每周固定的党组织生活或政治理论学习,其提高政治素养主要靠老师自学,所以可能思政知识相对薄弱; 二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到底要挖什么和怎么挖?如何将思政元素恰当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几乎没有接受过课程思政方面的系统培训, 因此在这几个问题上存在较大困惑且明显力不从心。3. 缺失课程思政的环境。

 84.40%的受访者认为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外部环境还有待改善,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观念态度欠统一, 当前主要是思政课教师和少数非思政课教师了解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和真正内涵, 部分教师并未领会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重要性与紧迫性, 有的老师甚至对138万方数据

 · ·“课程思政”这个名词都觉得陌生,所以全校上下对于课程思政还未形成统一的思想高度。二是教学管理机制欠完善,当前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偏重考查老师的课时任务是否完成,尽管会通过领导打分、教学打分、学生打分、教务打分等进行一定的教学评价,但评价内容往往仅限于传授知识部分,对老师有没有进行课程思政、进行得怎么样、学生是否适应等塑造价值的部分并未涉及, 因此包含思政教育在内的教学管理机制尚未建成。三是育人效果评价机制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是一个很复杂且长期的问题,其评价标准是什么、评价对象是什么、谁来评价? 当前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准确回答,依然处在积极探索、寻求方案的阶段。4. 其他。

 15.6%的受访者还提出了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其他不足,比如: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的课程思政方面的培训力度不够,一般只在岗前培训、师德师风专题培训中有所涉及, 在岗培训与教学能力培训中有待融入更多的课程思政内容;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类的课题研究还较浅显,有待形成合理地学术梯队, 进一步深入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难点和前瞻性问题。五、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途径(一)培养意识是前提1. 认清思政职责,坚持三全育人。

 高校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育人,而课堂教学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应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等专题培训, 促使专业课教师意识到首先自己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仁爱之心,然后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 积极探索方案,加强实践积累。

 课程思政当前还处于一个较新的领域,专业课教师要从所带课程、所处课堂出发,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开展课程思政研究课题、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促进课程思政方案实施、推广课程思政经验做法,以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提升能力是基础1. 增强教学内容的融合。

 “课程+思政”的基本策略一般有两种:一是“植入”,即在非思政课程中加入思政内容,如在《商业银行管理学》课程中讲授完“贷款流程”的相关内容后,可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法治”等思政内容,由此升华到强调银行贷款流程中业务员的职责与使命。

 二是“内生”,即利用课程原有的专业内容进行思政转化,这种方式保持原课程结构不变,在适当位置增加中国材料、讲述中国故事。无论植入还是内生,均要做到教材融合、课堂融会、作业融通、社群融达,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完美融合。2. 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更多、信息更广,因此教师作为学生高效高质量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更了解学生、让学生有兴趣学、并能让学生学明白,而混合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注意力回到课堂与课程中,因此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混合式教学为课程思政提供了载体,让教师能够有时间、有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使得育人效果更全面、学生学习更主动,有助于提高混合式教学的...

推荐访问: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 专业课程 融入 现状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