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1.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5篇

.1.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5篇

发布时间:2022-10-07 19:45:04 来源:网友投稿

.1.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5篇.1.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 60中国减灾·2019·9月上环球60中国减灾·2019·9月上生态文明是人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5篇,供大家参考。

.1.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5篇

篇一:.1.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

中国减灾· 2019 · 9 月上环球60 中国减灾· 2019 · 9 月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文明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则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高度进一步凸显。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之中。如何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我们结合现阶段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去思考、去行动。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积累了许多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栏目将分多期介绍各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德国是欧洲工业强国,从北部到南部,从城市到乡村,所经之处景色迷人,空气清新。连绵不断的森林,开阔的草地,无污染的风力发电大风车以及清澈流淌的河流,无不体现着生态文明所带来的祥和与恬静。德国人的生态文明是通过惨痛教训而逐渐形成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急于改变战后落后面貌,在战后重建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保护。结果,随着德国经济的重新起步,莱茵河水被严重污染,工业重地鲁尔区不见了蓝天。有人形象地比喻,把照片底版扔到莱茵河里都能显影。越来越糟糕的生活环境让德国政府和民众正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后果,政府和民众都认识到,环境保护成了最紧迫的问题,促使联邦政府不得不耗费巨资治理环境。德国人开始着手“重整河山”。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德国空气清新,景色迷人,处处体现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条件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德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建立健全环保组织。

 德国生态文明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环保组织功不可没。德国 16 个州政府和各个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二):德国■  张庆阳

 19 61 9 月上· 2019 ·中国减灾政府都设有官方的环保机构,另外,还有上千个环保组织,人员达 200 万左右。比如,“自然保护联盟”有105 年的历史,拥有成员约 40 万人。该组织每年的经费 1800 万欧元,其中,1200 万欧元来自各成员交纳的会费,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捐赠和罚款收入。“自然保护联盟”90% 以上的成员都是义务兼职人员,他们每人每年要交纳 28 欧元的会费,却无偿为生态文明建设做着大量工作。依法建设生态文明。

 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德国在法律、技术、资金、教育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德国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完备、最详细的环保法。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当时的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从 1972 年通过的第一部环保法至今,德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完备、最详细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约 8000 部,涉及生态文明的方方面面。如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为实现2020 年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高至 35%,2050 年提高至 80%的目标,德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为新能源发电设置了入网电价补贴,以吸引企业和家庭安装新能源发电设施。《可再生能源法》要求电网运营商以高于市场价的固定价格从新能源发电企业和家庭手中购买电力,购买价和市场价的差额由全体消费者承担。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生态文明。

 一种新型文明必须建立在新型科学技术之上,科学技术在德国的生态治理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不断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努力开创新产业技术,加快科学技术的升级换代,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实施“资源效率计划”。

 2012年2月,德国开始实施“资源效率计划”,以降低经济对原材料消费的依赖程度,减少原材料使用所造成的环境负荷。这项计划的具体措施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提高资源效率的咨询、实施资源效率技术规范、加强政府公共采购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等,涉及可持续能源供应,资源生产、应用、消费等多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生态税。

 德国 1999 年开始实行的生态税费改革也对环境保护起到不小作用。这些税费包括能源税、电力税、汽车税、垃圾污水处理费等,促使民众和企业节约使用能源,保护环境。所收税费用于政府在新能源研发上的投资,部分则用于平衡政府对养老金等其他税费的减征。建立碳交易体系。

 德国建立碳交易体系,以控制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企业通过分配和竞拍的方式获得温室气体的排放配额,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必须在这个配额之内,如果超出将被罚款。多余的配额可在市场上交易。德国莱比锡欧洲能源交易所是欧洲主要的碳交易所之一。循环是一种社会责任。

 垃圾处理和

 62 中国减灾· 2019 · 9 月上环球62 中国减灾· 2019 · 9 月上育农民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培养家庭农场经营者、农艺师和农业技术员,培养相当于大专水平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农业人才。

 生态城市。

 德国致力建造生态城市。例如南部著名城市弗莱堡,它将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放在硬化地面的透水改造、屋顶绿化、河道自然景观的恢复上。首先,对城市所有的硬化地面 ( 公路除外 ) 进行彻底拆除,代之以多种形式的透水地面 ( 包括透水砖地、卵石地、孔型砖地、碎石地等)。这一项改造,给弗莱堡的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改善。其次,弗莱堡城市的居民通过庭院自助绿化、墙面立体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让天然植被回归城市等方法,有效地帮助城市减少了热岛效应,使其卫生状况、环境质量和居住舒适度达到了很高水平。第三,弗莱堡城中的河道以模拟自然河床、保持河与岸的自然过渡结构、维持岸边自然植被为原则,来维护河流环境,使河道中的水质清澈,河岸景观自然美丽,同时维护费用却很少。生态村。

 德国的生态村建设已有20多年的实践,在太阳能利用、节能、节水、绿化以及材料绿色化、技术集成化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大面积安装太阳光电板和太阳能热水器,是德国生态村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为最大限度地获得太阳能,生态村的住宅全部是长条板式的联排住宅,与独立式住宅相比,外墙面积少、散热再利用是德国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1996 年,德国提出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成为建设循环经济总的“纲领”,它把资源闭路循环的经济思想推广到所有生产部门,其重点侧重于强调生产者的责任,生产者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规定对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目前,废弃物处理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 410 亿欧元,并创造 20多万个就业机会。生态工业。

 德国发展生态文明的重点之一是发展生态工业。2009 年 6月,德国公布了一份旨在推动德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文件,强调生态工业政策应成为德国经济的指导方针。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 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生态农业。

 德国是个发达的工业国家,但农业也不落后,粮食自给有余。在严重的工业污染面前,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德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必须保护自己生存环境里的生态平衡,用农家肥增加土壤的肥力,用生物方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例如,德国科研人员研究以虫治虫的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其他各种各样的生物杀虫剂也应有尽有。为了发展生态农业,德国在培训农民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主要做法有:教

 9 63 9 月上· 2019 ·中国减灾曾问记者:“你是否注意到,德国城市道路都很窄,一般只有两道。”这是因为德国市政建设首先考虑的是环保因素,而不是考虑让公路适应不断增加的车辆。很多德国大城市有意把道路建得越来越窄,让有私车的人找不到停车位,使他们重新考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目前,全德国有 90 多家汽车共享协会,拥有会员近 7 万人。一辆共享汽车可取代 6—10 辆私人汽车。生态文明从娃娃抓起。

 保护环境最根本的做法还在于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德国从幼儿园开始就把环保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规定,幼儿园要把教导儿童维护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德国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到学校报到时,会领到一册环保记事本,用于孩子记述自己的环保活动。老师会定期带学生去森林、草地,熟悉自然环境,将环保教育蕴含其中。除此之外,环保理念还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室里五颜六色的分类垃圾桶、废电池回收箱等等。经过几十年全民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德国才有了今天如此美丽迷人的景色。目前世界上有三种生态治理模式,分别是“先发展后治理”模式、“边发展边治理”模式和“不污染不治理”模式。德国“先发展后治理”模式对中国的工业化之路和生态治理模式选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必须走“边发展边治理”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少,有利于采用密集型热力网。在德国的生态村,几乎所有住宅的屋檐下都安装有半圆形的檐沟和雨落管,用于收集雨水。收集起来的雨水用途甚广,有些用作冲厕,有些用来灌地,还可以把雨水放入渗水池补充地下水。不少生态村对生活污水都采用生物技术进行处理,这种技术很经济,净化效果也很好。净化后的水可以作为景观用水,绕村流淌,最后进入渗水池补充地下水。生态生活。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经历了从被动环保转变为个人自觉的过程。垃圾分类最能体现德国人的环保意识。虽然垃圾分类带给居民许多麻烦,特别是住在高楼的住户,他们要将十几种垃圾分别送到楼下的分类垃圾箱中,倒一次垃圾可能要上下楼跑好几趟,但是德国居民乐此不疲,甚至还监督别人。在德国,再生纸的使用比较普及,从学生用的练习本到商店售货员用的收据纸,从信封、邮票到各种报纸杂志,从餐馆的餐巾纸到厕所里的卫生纸,随处可见。这些纸没有经过漂白处理,因为造纸行业对环境的污染有相当部分来自漂白过程。同时,再生纸还有不少好处,它不含任何致敏、致癌物质或色彩原料等。据统计,2003 年,德国再生纸的使用率达到了 60%。德国虽然森林成片,但很少有卖火柴的,当地人认为,德国树木“不是很多”,做火柴的成本太高,不利于环保。生态交通。

 柏林有许多广告呼吁人们减少使用私车,一位市政官员

篇二:.1.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

iddot;181· 杨世迪等: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进展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激励陕西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效应研究”(2015D009);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化对陕西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效应研究”(2016D050)第一作者简介:杨世迪(1985—

 ),女,湖南益阳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和环境经济。E-mail: 190895480@qq.com通讯作者简介:惠宁(1962—

 ),男,陕西清涧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E-mail: jgxyhn@126.com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进展杨世迪,惠宁(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摘要:

 首先从生态现代化、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其次从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制度保障五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最后对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进行了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探索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视角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制度;模式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07(2017)05-181-05Research Progress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broadYANG Shidi, HUI Ni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7,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fi rstly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way of economy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duction pattern, consumption pattern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On the ba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s a result, this paper brief l y evaluates the current study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future study should strengthen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xplore development modes and paths that accord with the situ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construct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at includes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ory; institution; model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和生态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的。20 世纪中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严重,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反思工业化模式的弊端。1992 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思路,加深了人们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关系的认识。2002 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生态化转型逐渐成为共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全面战略部署,形成了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潮。本文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希望对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参考和帮助。1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中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首先提出和阐明生态文明的新观点[1] ,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Morrison [2-3] 首次提出英语语境下的生态文明概念,并指出全球性动力机制与具体政策正促成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向,工业文明的自我破坏性的现实为生态转型提供必要性和条件,生态民主对生态转型至关重要。Gare [4] 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全球性的文明形态,只能产生于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世界秩序中,但是生态文明会超越并改变这种文明。生态文明应继承和保留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合理要素,是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文明。Magdoff [5] 指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文明,是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多样性、自足及自我更新恢复力的特征,可以将此作为一个框架来构建未来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涉及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问题,学者们引入生态现代化理论、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对生态文杨世迪等

 ·182· 《生态经济》第33卷第5期(2017年5月)

 Ecological Economy, Vol. 33, No. 5 (May 2017)明建设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1.1

 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的诠释Mol [6] 认为,中国的环境改革是生态现代化的另一种风格或模式。从生态现代化视角来看,公民 - 消费者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力量,通过加强公民 - 消费者参与环境决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以及环境治理民主化,可以发挥公民—消费者对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的驱动作用,实现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推进生态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生态现代化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和环境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同时需要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社会责任治理,促使企业环境行为透明化并发挥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Mol等[7]指出,未来生态现代化研究应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研究范围中,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改革以及关注生态现代化中的文化维度,以更好地考察环境理念在不同经济、文化和政治实践以及制度中“一体化”的程度。1.2

 生态经济学视角的诠释Pelletier [8] 认为,生态经济学运用热力学定律揭示经济规模扩张的生态限制,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对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经济活动会减少有效能量并产生熵废物,而地球提供物质和能量资源以及接受熵废物的能力是有限的,经济子系统的增长不能超越生态母系统规模的限制,实现环境可持续性需要调整影响生态承载能力的经济活动并限制其规模。Spash [9] 提出,生态经济学应突破现有研究局限,从关注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影子价格,可持续性措施,将自然视为产品、服务和资本的提供者的浅生态经济学,深入到从伦理学视角研究环境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共同发展,关注社会公正、贫困问题及如何对待非人类世界的深生态经济学。Söderbaum [10] 进一步指出,生态经济学无法保持价值中立,经济主体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其行为受到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经济主体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会导致“生态失灵”和“社会失灵”,生态经济学需要突破以经济利益为单一目标的局限性,建立多维度和多元视角的生态经济学范式。1.3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的诠释Griggs等 [11] 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保护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福利需求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发展。基于 Richardson 提出的地球生态界线,Griggs 等指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繁荣的生活、可持续的安全食品、可持续的安全饮用水、全球清洁能源、健康和富有活力的生态系统以及可持续的社会治理。消除贫困和饥饿,提高健康和福利水平以及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Costanza等[12] 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条件:一是建立评价人类福利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总指标,该指标应体现人类共同繁荣、发展成果共享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是构建人与自然综合系统的动态模型 ;三是探索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共识的创新途径。2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为了实现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学者们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在以下几个方面。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者是有机统一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Schneider等[13] 认为,“滞增(degrowth)”理念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契机。该理念倡导通过适当缩小生产和消费规模,将人类经济活动控制在生态极限范围内,在提升人类福利水平的同时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已超过生态承载能力的背景下,“可持续滞增”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促进非物质消费与非物质经济发展。Fritz & Koch [14] 对 138 个国家的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包容性和生活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在促进社会繁荣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导致生态的不可持续性。不同国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的现实条件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需要在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同时降低生态足迹和碳排放量,从而实现经济稳态增长。从生态经济学视角来看,Costanza等[15] 认为,经济内嵌于社会和环境中,由于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不可替代性和有限性,经济发展不能超越地球生态界限,应采用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ISEW)、真实发展指数(GPI)或其它反映人类真实福利水平的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2.2

 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决定资源配置效率、能源使用效率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集约化和生态化,调整三大产业比例结构,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人力资源型与服务型行业比重,形成资源配置优化并发挥本国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Baranenko等[16]研究发现,创新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现代产业结构的创新发展取决于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部因素是指企业对创新发展的准备度和能力,这取决于前瞻性管理,即对未来产业结构进行即时性分析。外部因素是指企业对环境机会的开放度,它能够使产业结构不断积累创新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获取经济利益。Aldashev 等[17]研究了非政府组织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均衡的重要影响。非政府组织通过诉讼、环境保护运动、媒体报道、社会舆论等方式对企业进行无形的监督,促使企业

 ·183· 杨世迪等: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进展将社会责任融入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将生产过程中的负外部性内部化,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此外,非政府组织通过影响市场竞争状况、市场规模、市场结构、采取绿色行动企业的比例等,对产业均衡产生作用。2.3

 转变生产方式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转型,以突破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与资源匮乏的瓶颈,形成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生产方式。Sarkar [18] 认为,生态创新与生态科技是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与促进绿色经济增长的关键。通过对产品、服务、技术、组织和生产过程等进行生态化创新,将生态意识融入生产过程,可以实现自然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提高生态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Sáez-Martínez 等[19]对 212 家中小企业的创新战略和创新活动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技术轨道(technological trajectory)和研发战略是决定生态创新的关键因素。生态创新具有路径依赖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绿色创新活动,因此,企业应在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创新。Geels 等[20]强调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转变社会技术系统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技术系统由科学知识、产业结构、市场、消费模式、政策和文化 /象征意义等构成,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紧密相连,企业技术创新可能产生连锁效应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进而对环境可持续性产生影响。Testa 等[21]研究发现,绿色公共采购可以增加人们对绿色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促使人们从采购成本导向转向生命周期 - 成本导向,提高公共资源的管理效率,促进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型。2.4

 促进消费模式转型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它要求人类的消费既体现人类的物质发展水平,又不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Lorek & Spangenberg [22] 认为,消费模式转型的重点是实现“强可持续消费”,即改变现有消费水平与模式,重视消费对生活质量的非物质性贡献,强调人们既是参与经济活动的消费者,也是承担生态环境责任的生态公民。Lorek & Fuchs [23] 指出,“强可持续消费”强调通过社会创新而非技术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倡协同消费与共享经济。“强可持续消费”在促进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造成经济“滞增”。因此,实施“强可持续消费”治理要考虑社会对“滞增”的接受程度。Cohen & Muñoz [24] 进一步指出,共享经济将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结合起来,使二者形成统一体,是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的重要途径。共享经济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媒介,通过开展能源共享、商品共享、交通共享和空间共享等,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将消费者的个人利益和集体的公共利益结合起来,发挥市场力量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从而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基于绿色消费行为视角,Maniatis [25] 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影...

篇三:.1.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

38 噰36-40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 年 第18 卷 第1 期J.Changchun Inst.Tech.(Soc.Sci.Edi.),2017,Vol.18,No.1 �  ISSN 1009-8976档CN 22-1322/C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7.01.009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外典型经验与启示收稿日期:2016 -09 -25基金项目: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2014 年科技思想库重大专项“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FJKX -ZD1401)作者简介:丁刚(1974—),男(汉),河南开封,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丁 刚,翁萍萍(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 350100)摘 要: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经验基础之上,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指导,提出可以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健全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等五个层面入手,推进我国区域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典型经验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7)01-0036-05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典型经验(一)福建1.倡导前瞻性探索早在2000 年,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便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主张,认为应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以控制环境污染和阻止生态破坏加剧,积极改善资源环境质量,力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促。

 2002 年 3 月,习近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将福建省建设为生态省的战略目标。

 2002 年7 月,福建省政府成立了以习近平同志为组长的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

 2002 年 8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福建成为第四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

 2004 年 11 月印发的枟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枠则对福建省2020 年前的生态省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

 在对福建省现有的生态条件和经济环境进行综合考量后,从生态效益、资源保障、城镇人居环境、农村生态、生态安全保障、科教支持和管理六个方面着手构建了六大体系,并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技术规范要求,明确了全省的生态区、生态亚区,对县域生态功能区进行了细化,从而完成了对全省生态功能的区域划分,交由各级政府对其进行发布和实施,以进一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任务。2.强化规划引领2006 年4 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枟关于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枠,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相关任务措施及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标志着福建生态省建设从规划阶段真正落实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实际工作之中。

 为深入推进“十一五”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福建省以生态省建设为抓手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示范工程,并结合各市县的实际情况,按照部门职能制定了相应的生态建设配套实施方案,按年度对具体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

 在生态省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的基础上,2010 年1 月,福建省政府印发实施了枟福建生态功能区划枠,进一步明确了省内各地区在全省生态安全保障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各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2010年5 月颁布的枟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枠再次强化了全省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共同意志。

 2011 年 9 月,枟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枠对“十二五”时期福建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2012 年12 月,福建省政府印发枟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枠,提出到2020 年要将福建省建设成为一个综合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文明祥和、生态优美的地区。福建省一直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目标与任务的落实工作,且成效明显,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水、大气等生万方数据

 态环境状况全优的省份。3.注重示范带动2014 年 3 月,支持将福建省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文件枟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枠正式获颁,从国家战略层面确立了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福建省注重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4 年 5 月,福建省环保厅印发枟福建省环保厅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环保监管实施办法(试行)枠,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化,加快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推动,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续环保审批事项监管措施进行完善。

 2014 年 7 月,福建省政府通过枟福建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枠,对排污许可行为进行了规范,以更严格地监督管理污染源、降低排污总量。2014 年10 月,枟福建省贯彻落实枙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枛的实施意见枠出台,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注意事项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等系列措施,将福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推进至更深的制度层面。

 2014 年 11 月,习近平在福建省考察时对福建发展提出了新定位———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指明了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方向。(二)海南1.确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近年来,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与其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成功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并严格实施密切相关,海南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视为制定各项政策的根本,并据此对具体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有效的调控与管理。

 其具体做法如下:一是确立了以“生态立省”为战略目标。

 1999 年,海南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

 2012 年,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生态战略,并计划于2020 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二是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载体。2000 年,海南省开始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创建“文明生态村”。

 截止2013 年,海南省已累计投入50 多亿元,创建了 13 029个文明生态村,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55.89%。

 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海南乡村落后的村容村貌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公众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2.完善科技支撑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进步有着密切关系。

 海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科技成果发展绿色经济。

 以海南矿产行业为例,将已有的环保技术与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相结合,保证了矿产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目前东方天然气化肥化工、洋浦油气炼化油品化工电力、老城凝析油精细化工与石英浮法玻璃、昌江铁钴铜炼制与水泥建材等四大绿色矿业集群,已基本实现达标排放甚至零排放。

 另一方面,不断提升相关的环保创新科学技术水平,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

 如作为海南省生态节能循环利用的示范厂———白沙门污水处理厂工程,就是采用高负荷活性污泥处理法处理污水,沼气的能源化利用也是其循环利用的一个主要成果。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截至2015 年,海南省投入生态补偿资金已超过6 亿元。

 针对海南岛内生态保护面积大而经济发展能力差的区域,海南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一是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重点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

 二是增强政策倾斜力度,大力扶持绿色产业发展。

 三是建立起地方、民间、企业和个人等多种渠道的融资体制。

 2015 年,海南省制订了枟海南省中部生态核心区保护管理条例枠、枟海南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枠相关管理法规,明确了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以及生态补偿的范围、对象、用途和标准,实施多元生态补偿。4.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从宏观层面看,农业方面,海南鼓励农民发展以沼气为核心的“作物—沼气—牲畜”循环农业模式,利用作物秸秆和牲畜排泄物进行沼气发酵,沼气渣滓再循环成为作物肥料的农业循环模式不仅循环利用了农村的废弃物资源,而且还给农民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收益。

 工业方面,海南在大部分支柱产业中都推出了新的循环发展模式,如石油化工产业新推行的海南炼化循环模式,造纸行业推行的林浆纸一体化循环模式,矿产资源也进入了深加工阶段。旅游业方面,将循环经济的“3R”基本原则贯穿其中,建设了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旅游区。从微观视角看,海南有很多大型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如金海浆纸的废液回收利用系统、昌江华盛水泥的余热余气发电技术、华能东方电厂的废气无污染排放设备等。

 以华能东方电厂为例,该电厂产生的废气全部都要经过无害化处理之后再排放,不会造成大气污染;废水经过处理以后用于冲洗和浇灌,实现零排放;发电剩7 3  丁 刚,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外典型经验与启示万方数据

 余的煤灰作为水泥厂的生产原料,实现了煤灰的循环再利用。5.完善环保政策法规近年来,海南省逐步完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制定和修编了枟海南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7 年修正)枠、枟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2008 年修编)枠、枟海南省实施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枛办法(2008 年修正)枠、枟海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2009 年修正)枠、枟海南经济特区水条例(2010 年修正)枠、枟海南省林地管理条例枠、枟海南省沿海防护林保护管理办法枠、枟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枠等政策法规。

 海南省还先后颁布了枟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枠、枟关于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意见枠等行政规章。

 海南省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不断完善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为海南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二、国外典型经验(一)日本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其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

 然而近几十年来,其环境质量已大为改善,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这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普遍养成的公民环保意识。

 日本环保产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体系,这是政府主导下产业转型的产物,企业成为发展环保产业的主角。

 很多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希望将自身转型为生态创新型企业,在土壤的修复、三废的处理等方面开发了大量环保新技术,打造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中心的环保产业链,把发展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

 主要做法如下: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发达国家,日本的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资源匮乏的现实决定了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循环利用废弃物。

 日本摒弃焚烧和填埋废弃物的传统做法,选择大力发展废弃物循环利用,不仅不会破换环境、浪费资源、占用土地,解决了废弃物处理的难题,而且作为资源小国,此种变废为宝的先进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资源利用的紧张局面。

 除了循环利用废弃物,日本企业非常注重生产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减量化和再循环,从根本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将“产业垃圾零排放”作为发展目标。2.科学制定政策法规为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日本政府实施了生态产业倾斜政策。

 例如,在预算方面,政府对技术开发费用率的补助最高可达 50%,以此来支持中小企业环保技术开发;在融资方面,提供低利率的融通资金给引进最新循环经济环保技术的企业;在纳税方面,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给引进再循环设备的企业;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方面,除了制定枟环境基本法枠等基本法律外,还制定枟大气污染防止法枠等专业性法律。

 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保障了日本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日本的环保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发挥政府表率作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国民的消费意识逐步转变为绿色适度消费,这需要政府正确的引导。

 根据枟绿色采购法枠的规定,日本政府的各级机关必须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作为政府采购的商品,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轻环境的负担。

 早在 2002 年,日本政府便不再使用原生纸浆,凡是办公用纸一律使用再生纸,不仅循环利用了废弃纸张,而且大大降低了对森林的破坏,使用环保文具和低碳汽车也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政府的绿色采购是最好的环保实际行动,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这也对国民消费观念的更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协调各相关部门合作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求政府宏观层面的统筹协调,也要求相关部门在实际操作层面的通力合作。日本政府采用举行内阁会议等方式努力促进经济产业省、环境省、农林水产省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制定相互补充的生态环境政策,齐心协力构建循环经济社会。

 例如,经济产业省制定了支持和振兴环境保护企业的政策,环境省颁布了促进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相关环保政策,农林水产省制定了鼓励和支持环保农业发展的农业政策等。

 日本政府内与循环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的各部门互相之间配合默契,以确保日本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5.开展多领域环境教育除了发挥政府和企业在环保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之外,还应该要发动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运用教育手段与宣传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日本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有效途径。

 日本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共同推进不同年龄层的民众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等多个地方进行环境教育和学习

 时常关注环境政策的动向,保证各个环境组织的行政负责人员具有环保资质,并在其中推行环境研修。

 除此之外,日本不断丰富其环境保护宣传方8 3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8(1)万方数据

 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环保宣传活动,包括制作和分发宣传环保知识的宣传单,开设绿色购物网(GPN)提供商品的环保信息等。(二)德国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德国社会普遍认为,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循环经济理念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正是这一认识促使企业广泛在发展中实践循环经济。

 如德国的垃圾处理公司蓬勃发展,已经成长为德国的一个重要产业,它们向企业提供垃圾回收处理的相关技术咨询业务,以此获取公司生存发展的资金。

 例如,德国 BIOJerm 公司实行的运用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以及剩余底物形成有机肥等举措,实现了在经济、...

篇四:.1.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

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障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四,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的新注释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对当代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反思和理论应答,是寻求解决工业文明困境所进行的一种文明建设活动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环境污染:

  噪声污染 空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食品安全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

  森林锐减、 草地退化、 土地沙化或荒漠化、 土壤侵蚀、积水和盐碱化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人口剧增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生物多样性减少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全球变化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生态文明提出的历程 西方国家 1 1962 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出版了 《 寂静的春天》 》 2 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 增长的极限》 》 4 3 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 《 我们共同的未来》 》 5 1992 年6 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 环境与发展大会” 。通过了 《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 、《 《21 世纪议程 》、 《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等 等 1972 年6 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人类环境会议” 。发表了 《 人类环境宣言》 》 6 2002 年8 月,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产生了 《 行动计划 》 和 《 政治宣言 》 两项重要成果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生态文明历程  1992年 ,国家级 《 21世纪议程 》

 1996 年, “ 九五” 计划(1996 ~2000 年) 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的两项基本战略,并以这两项战略来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 .

 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存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02 年中共十六大会议上强调:要走“ 生产发展、生态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将其确定为建没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2007 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 生态文明” 写入党代会报告,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新任务 务  2012 年,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 生态文明” ,并独立成篇。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 国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 、生态文明的内涵 Title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Title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自然生态观”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天定胜人观”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人定胜天观” 生态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天人和谐观” A B C D 1 、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 在生产方式上,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生活方式上,要改变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过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在文化价值观上,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要求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具体内容 1 2 3 4 5 生态物质文明 生态道德文明 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制度文明 生态文化文明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 2 3 4 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生态产业 生态消费 生态环境 生态科技、生态资源 生态制度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只有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建 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倘若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遵循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和谐氛围。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公民在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和谐相处,人们才能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增强公民之间的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推动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人的发展就不可能全面。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 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协同努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固然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 、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的新注解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

 )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升位

  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2 2 、报告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 包括思想理念、本质特征、国策方针、途径方法、重要目标、根本目的六个方面。

  3 3 、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 4 、提出了“ 五位一体” 的发展脉络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从“两手抓”、到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再到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5 、首次出现“ 美丽中国” 的提法 美丽中国蕴含着新的人文精神。

 美丽中国蕴含着新的发展理念。

 美丽中国蕴含着新的改革动力。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6 、“生态产品”的新概念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篇五:.1.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

19 卷第 1 期2021 年 3 月

  湖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Vol.19 No.1Mar.2021doi : 10.13690 / j.cnki.hzyxb.issn.1672 2388.2021.01.2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历程演进与未来展望基于浙江样本的回顾与思考*张 玲 丽(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以一定的经济文化为基础,又要以制度机制作保障。浙江始终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创新,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分析浙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萌芽起步到初步形成再到完善成熟的历程演进,概括总结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浙江经验:市场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制胜法宝,目标责任制是落实生态文明制度的根本保障,公众参与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科学化的必要条件,理念变革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内生动力。同时,也梳理出浙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未来发展路径:不断强化法律机制的刚性约束力,充分发挥教育传播机制的引导力,健全经济激励的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的考评机制。关键词: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浙江样本; 美丽浙江中图分类号: D616 ; X22 ; X37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 2388 ( 2021 ) 01 0085 05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Review and Thinking Based on Zhejiang SamplesZHANG Lin g

推荐访问:发展历程 文明建设 生态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