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4篇

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4篇

发布时间:2022-08-17 08:3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4篇

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篇1

  摘要: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农村法制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关键环节,党中央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可见,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所在。

  关键词:农村法制;法制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一、河南鲁山县背孜村法制建设现状和问题

  (一)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大部分村民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的效果并明显。首先,法律界限模糊。农民在潜意识中认为不触犯法律中的八大刑事犯罪就认为没有犯罪,是遵纪守法的,对法律完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分不清哪些触犯了法律,那些没有触犯法律。例如,一家村民将自己家的羊故意赶到邻居家的菜园里,造成邻居经济损失,他认为这种行为虽然不道德,但是并没有触犯法律,这种类似的认识和行为在农村并不少见。其次,村民调解方式法律被边缘化。在发生冲突时,选择的方式是暴力,而不是通过村委会调解或是请求报警等措施,以最原始的暴力械斗方法解决,令人感到十分惊讶。再次,对司法途径的不信任。在最终解决冲突时,村民表现出对司法解决的不信任。主要原因在于村民通过司法解决的畏惧以及地方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带来了损害农民的弊端所造成的。

  (二)农民权利意识淡薄

  农村权利意识不强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首先,农民对法定权利的怀疑。即使村民知道自己拥有某项法律权利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也是半信半疑。其次,不积极参与行使权利,主要体现在对基层选举。我国公民拥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农民只要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同样可以参政议政,参与到农村基层选举和农村基层政治建设上来。但是,在农村,大部分村民认为这样的权利形同虚设,农村的基层选举与他们关系不大。这种意识的出现是造成部分农村基层岗位贿选得以存在的根源,如果村民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农村自治制度中来,行使自己的权利,一方面农村不正当选举的现象将会失去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的权利和利益也可以得到保护。

  (三)农村法律配套制度滞后

  从法律制度的实践主体农民方面,主要存在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不强的问题;从外部法律制度上来说,农村法律制度或措施在立法,执法,司法三个环节上有待于加强和完善。首先,立法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对农村的发展十分重视,在抓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颁布了大量的法律,通过立法的手段促进帮助农村发展。但是,农村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法律的完善要跟上发展的脚步,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执法水平落后。作为农村基层的相关执法机关,执法队伍人员层次不齐,执法手段脱离法律允许范围,执法态度让村民无法接受,自然造成法律执行的困难。再次,司法需要公正。农民打官司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害怕打官司,打不起官司,有理打不赢是目前司法建设面临的三大问题。

  二、河南鲁山县背孜村法制建设相关建议

  (一)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是前提。法制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农村法制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新农村法制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把农村经济搞活了,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持久不衰的内在动力,新农村法制建设也才会有不竭的发展动力。“仓禀实而知礼节”,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活富裕,农民安居乐业,相对来说,民风自然会好转,法制建设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完善农村法律制度是关键。主要表现在加强立法的时效性,确保严格高效执法,确保司法公正三个方面。立法方面,在农村地区的立法过程中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应该清理一些过时的不符合农村地区的发展工作的法律和法规,以做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规范执法,采取措施加快执法改革步伐必须从实际出发,理顺执法机构的职能,并明确执法部门监管责任和各级机关,逐步解决农村执法存在的问题,提高执法效能。同时要提高对农村地区的执法力度。司法方面可以根据农村发展和农民的需要,组织和指导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为农村干部和有志群众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以确保农民权利。

  (三)提高农民法律素质是根本。农民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制度的实施是需要人来实施、贯彻和完成,所以提高农民本身的法律素质是整个基层法制建设的根本。开展法律教育,培养干部村民的法制观念,增强农村干部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意识。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帮助农民了解法律、运用法律。同时,将法律宣传和农民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农民接受,最终实现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的目的。

  (四)发展基层农村教育是保证。农民对法制的认同和学习需要教育作为保障,加强农村教育十分有必要。只有加大了教育的投入,通过文化下乡、建立乡村图书馆、开办农村农民业余知识讲座等形式,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知识,培养学习科学文化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法制知识的宣传,有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同。

  参考文献:

  [1]张旭光.关于我国新农村法制建设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21-122.

  [3]苏峰.新时期完善农村法制建设的几点建议[J].2010,(10).

  [4]胡圆圆.贫困地区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2).

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篇2

  当今世界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斗争尖锐严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校是知识和思想的创造源和集散地,也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争夺的前沿。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多种思潮交织和交锋的新特征,对高校的办学方向、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一、高校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过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加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央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在教育实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1.教育模式存在弊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各种意识形态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错中复杂。然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却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转型。意识形态教育内涵更为全面、更为广泛,而许多教师更为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一方面,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理论课的认同的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上课仅仅是为了拿学分。另一方面,授课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固定,对现代新现象、新问题、新科技、新观念反映得不够,使得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变成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降低了理论课的教育实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

  2.教育理念认识缺失。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念方面,部分任课教师存在着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教育的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没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思想动态,没能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真正的价值目标所在,仅仅将课程教学内容当作理论体系加以灌输,只注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而没有对理论体系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分析和解读,从而无法实现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在其它非意识形态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往往否认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教学和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甚至排斥意识形态的渗透教育,在个别学科科学领域中,部分教师无视我国的国情、社情,总是不加分析地运用西方的学术观点批判当下的中国实际,极大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教育合力不足。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和教师的相互配合与密切协作。但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普遍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比例不合理,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忽视甚至以实用课程代替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和精神价值所求,导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边缘化;在日常管理中,有些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只关注业务工作,重视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效益,而忽视了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这大大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教育环境复杂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不仅来自其内部,还来自其外部社会环境的挑战和压力。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在相互冲击与碰撞,高校作为教育基地,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之地,青年学生受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的影响更为激烈,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先进网络技术的掌握,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全球化过程中呈现的多元思想。然而一些国家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载体、各种文化产品等渠道公开或隐蔽地传播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或刻意放大和攻击我国当前的党风问题和社会问题,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对不良的社会意识形态缺乏科学理性的判断,容易盲从,从而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不断地投射和渗透进高校,“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和价值观念在高校潜滋暗长,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言论以及鼓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的思潮在校园里不时泛起,个别教师缺乏职业自律,以学术自由为由,突破政治、法律、道德底线,滥用课堂话语权,在课堂上公然发出“抹黑中国”、“扭曲历史”、“美化西方”的言论。

  二、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成因分析

  1.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尚不到位。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意识形态工作和高校业务工作辩证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尚未形成学校各部门协同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合力。

  2.对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认识不到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专业能力而忽视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素质,缺乏对教师进行法律、政治、道德底线教育。

  3.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在部分高校实际处于弱势地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意识形态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双轨制”,即思政课强调意识形态教育,个别专业课则有意无意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唱反调。

  4.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思潮和错误言论缺乏有力有效的回应和反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不够,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不足,对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认识不清,对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和规律把握不足,未能在重大问题上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发声不够,影响有限。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策

  高校是理论研究创新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活跃的大讲堂,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和新理念新思潮的策源地,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更直接、更系统、更深入地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体系,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斗争和冲突在此表现得更加直接和尖锐。高校只有掌控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引领权、管理权、话语权,才能守住宣传思想阵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使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拥护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主流,才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和凝聚全社会团结奋进。

  1.强化认识,转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理念

  面对国际和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的局面,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的极端重要性,要正确认识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坚持理论创新,讲究方法策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袭,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明确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在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中的分工和责任。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经常性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政治辨识力,增强青年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制力,确保青年学生在政治态度、基本立场、战略全局等方面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同时,要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建立高效的舆情监督和反馈机制。

  2.建设队伍,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思想政治素质高、师德师风正、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正确引导学生认清并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把青春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要途径。建设一支既注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更注重思想素养和政治信仰涵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时代脉搏,引导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启发青年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各种现象,正确分析一些关键节点和敏感问题,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

  3.巩固阵地,占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高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络平台等都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央领导指出,互联网舆论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变量”和“不确定因素”。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尤其要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新态势,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作用,建立博客、微博客、微信、QQ群等即时互动平台,构建高效、互动、个性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将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对现实热点问题与网络热点问题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从关系国家安危和巩固阵地的高度来提升思政工作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

  4.深化研究,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软实力

  在今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和力度,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掌握规律,紧扣重点,紧紧围绕走中国道路加强理论信念教育、紧紧围绕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主流价值、紧紧围绕凝聚中国力量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尤其要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核心”工程,在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同上下功夫,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清楚“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说明白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成长的新要求,提升以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来吸引和征服更多的师生。要以突出的问题意识、扎实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论勇气来驳斥错误思潮,澄清模糊认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驱散思想雾霾,营造清朗精神环境。

  5.创新方法,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抓牢“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关注好高校师生的生活状态和发展状态,创新工作方法,主动化解交互式大众化广泛参与的文化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困境。高校加强传统新闻媒体建设的同时,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切实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广大师生;同时深化“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主题教育”,提高青年学生意识形态认识,引导青年学生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在高校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篇3

  正确的行动加上勇气、决心和毅力,就会获得理想的一切。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于在乡村振兴推动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篇4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把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也是对党的宣传工作的总要求。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做好国有企业宣传工作,对全面落实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实现国企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紧紧围绕十九大确定的方向,提高国企宣传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是新时代宣传工作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做好国企宣传工作的现实意义

  熟悉历史的人都清楚,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刻也不曾离开宣传工作。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宣传工作,烘托舆论氛围,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战斗,得到人民的支持,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年代,我们党更是通过宣传工作,把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有效的向广大人民群众广而告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共筑美好的中国梦。

  国有企业宣传工作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也在基层,任务落实更靠基层,所以说基层宣传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和关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做好新时期的国企宣传工作,其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有利于国有企业对外形象的传播。新时期,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企业要发展壮大、基业常青,需要社会大众的了解与支持。而对外宣传对牢固树立企业形象、让企业品牌扎根社会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第二,有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宣传工作对员工精神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它通过满足员工的自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较高层次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国有企业宣传工作通过弘扬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为广大员工树立努力的方向和赶超的目标。第三,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自身发展。出色的宣传工作,可以使国有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更明确、工作思路更清晰,可以很好地为国有企业的安全生产、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可以全面唱响发展主旋律,把广大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把职工群众的干劲凝聚到加快发展的大局上来,进而形成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当前基层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多家国有企业的了解,依笔者分析,目前基层宣传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时效性不足和实效性不强两个方面。

  时效性是指信息仅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决策具有价值的属性,时效性是做好国有企业宣传工作的核心要求,但某些国有企业的宣传工作却不能紧紧把握宣传的时效性,存在宣传滞后的情况。

  实效性是指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它是评价宣传工作的最重要指标,但不少国有企业的宣传工作却为了宣传而宣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比如说某个拥有3000名关注者的网络平台,稿件的点击阅读量常常不到100。

  时效性和实效性,看似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但笔者认真分析,却发现它们不是“问题”,而只是表象,其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宣传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宣传人员的能力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对于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宣传部门被认为是个清闲的部门,谁都可以干,从而导致在人员配备上出现了一定的误区,不懂宣传、宣传工作能力不足者在宣传队伍中占有不小的比例。

  2. 工作缺乏动力和活力

  由于能力不足,认识不足,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做好工作的动力和活力,只求完成任务、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现象在国有企业宣传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3. 队伍老化、固化

  由于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并且没有建立起良性的退出机制,宣传队伍老化、固化,一个人一旦进入了宣传队伍,只要不出大的问题,就会一直干到退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丧失动力和活力的顽疾。

  4. 怕出问题,因循守旧,不敢出新

  由于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宣传人员普遍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因而因循守旧,甚至连在宣传形式上推陈出新都不敢做,只能人云亦云,只求不出错,不求有效果。

  (二)机----宣传设施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

  1.注重传统媒体,不够重视网络新媒体

  由于多年养成的习惯,国有企业宣传部门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重视传统媒体轻视网络新媒体的情况,或者对于新媒体设备设施的应用能力不足。有些企业即使建立了网络平台,也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还是以传统媒体的宣传形式利用新媒体,导致新媒体及时、方便的效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2.设施设备老化、固化,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

  由于对新媒体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某些国有企业宣传部门的投入不足,宣传设施设备老化,不适用于新媒体时代的宣传需求。

  (三)料----宣传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1.抄袭,重复,缺乏原创

  由于担心出错,不少宣传人员在宣传内容上抄袭、重复、转发上级部门的宣传稿件多,发表原创稿件少,甚至不敢发表某些原创稿件,导致宣传内容千篇一律。

  2. 注重会议、瞄准领导多,关注基层员工少

  某些企业的宣传稿件,内容更多的是企业召开了哪些会议、哪些领导讲了什么,而对于基层员工是如何看待这些会议的、是如何理解领导所讲的内容的,却很少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层员工对这些新闻稿件的关注度,使得宣传距离职工越来越远,从而使得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3. 党建和生产经营两张皮

  不少企业的宣传稿件,要么是宣传党建工作,要么是宣传生产经营工作的完成情况,能够很好地把党建和生产经营完美结合起来的好稿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宣传队伍能力不足导致的。

  4. 宣传工作的“度”把握不准,起了反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宣传工作的“度”把握不准,过多地宣传领导,会让普通员工认为宣传是“你们领导”的事;一味宣传党员,会让普通职工产生反感情绪,甚至出现“既然你们那么先进,那就什么事都由你们干就好了”的说法,本来是要凝心聚力的宣传,却起了反作用。

  (四)法----宣传方式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1.灌输大道理多,不善于讲故事;

  由于宣传队伍能力不足,因循守旧,在宣传工作中不会讲故事,不善于讲故事,不能把大道理蕴藏于故事中,只求把大道理讲完,不顾宣传效果。

  2. 内宣外宣尺度把握不准

  企业的宣传工作分为内宣外宣两个方面,外宣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为要,内宣以凝心聚力为主。然而实际工作中,某些国有企业的宣传却不能很好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者把握不准尺度。

  3. 缺乏与员工的互动

  宣传工作必须强调能够与受众----也就是企业的员工形成良好的互动,让员工参与进来,才能更好体现宣传效果。当前的企业宣传工作却缺乏这样的意识,只求灌输,忽视与员工互动,也就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五)环----宣传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基层组织领导重视不够

  企业一级的领导重视宣传工作,但更低一级的基层组织负责人对宣传工作重视不够,相当比例的领导潜意识里觉得宣传工作是“务虚”,不能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政绩”,他们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自然而然就会跟着上去,没有必要在宣传上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是导致宣传工作不力,难以及时取得实际效果,也就是时效性不足实效性不够的因素之一,导致宣传工作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 宣传队伍的地位和劳动没有得到尊重

  除了专职的宣传队伍以外,业余宣传员队伍的地位和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导致业余宣传员只求完成稿件数量的任务,不重视宣传稿件的质量。

  3. 职工关注度不够

  由于宣传内容不够贴近基层员工,宣传难以得到基层员工的关注,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改进基层宣传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基层宣传工作如此重要,笔者也详细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下边尝试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解决宣传队伍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前边分析,在宣传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能力不足、队伍老化、固化,工作缺乏动力和活力,因循守旧,不敢出新。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1.把宣传部门建设作为基层新闻宣传队伍建设切入点。宣传部门应当作为宣传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部门,而不是所有宣传工作都由宣传部门包办。以领导部门带动队伍,进一步明确宣传工作是基层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最基层单位领导对于宣传工作的认识。

  2.加强宣传干部交流,对宣传干部要进行多岗位锻炼。实施“青年骨干挂职锻炼”,有计划地选派年轻优秀的基层宣传文化骨干到上级有关宣传部门或宣传工作先进单位跟班学习,到企业基层部门跟班了解情况,提高能力。

  3.明确基层各单位各部门宣传工作人员职责任务,而不是纯粹的稿件数量,明确任务,强化责任。

  4.强化培训,通过培训和自我学习,提高“抓新闻”的能力,提高通过宣传达成对外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对内凝心聚力的能力。

  5.宣传工作者要强化创新意识,能在当今复杂的局势中用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走出去真实的了解广大基层员工最关心的话题,视角,能够丰富生动的刻画出生动的新闻故事,使得新闻宣传能够轻松的出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中。

  6.逐步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实在不愿意“换脑袋”的或者实在没有能力“换脑袋”的就换人,调整岗位;

  7.克服“宣传思想工作秤称不得,尺量不得,无从考核”的观念,根据实际宣传效果,建立一套良性的考核和奖惩机制,严格考核,强化奖惩,提高专职宣传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通过采取精神鼓舞、荣誉支持、奖金鼓励等方式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和工作干劲,为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不断注入活力。

  8.不一定要配备足够的专职宣传人员,可以借鸡生蛋,发挥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基层员工中组建业余宣传员队伍,加以培养,尤其要加大对于基层“文化能人”的发现、培养和使用,注意吸收他们参与重要活动的新闻宣传、故事编写,使他们施展才能,发挥作用,形成合力,促进基层宣传队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和持续稳定发展。

  9.通过相应的奖励机制比如按照稿件质量和点击率提高稿酬标准,提高专职宣传员和业余宣传员的工作积极性,逐步形成全员参与宣传的可喜局面。

  (二)解决宣传设施设备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如前所述,宣传设施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个是在硬件的不足上,更关键的是掌握新设施设备的能力问题。

  1. 根据宣传工作实际需要,增加投入,采购相应的设施设备;也完全可以借鸡生蛋,通过采购外部的服务来弥补宣传设施设备不足的弊端。

  2. 强化培训,让宣传人员对于新设施设备熟练掌握,或者能熟练方便地根据宣传工作需要,完成采购外部服务的相关流程,一切以能及时完成宣传工作为目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要提高宣传人员对于新媒体的认识,提高他们对于提高新媒体进行宣传的意识。

  (三)对宣传内容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牢牢把握主导权,用主流思想舆论占领基层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责无旁贷承担起政治责任,站稳政治立场,把好政治方向,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的问题旗帜鲜明,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

  2.通过建立并严格执行相应的考核机制,提倡原创,提倡用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创作,只要有利于宣传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企业良好对外形象的建立,有利于对内部职工凝心聚力的所有宣传方式都应该被鼓励和提倡。

  3.在瞄准领导、瞄准会议,让职工了解企业大政方针的同时,更应该鼓励瞄准基层,瞄准一线员工,瞄准一线非党员普通员工,深入调查研究,寻找职工内心的需求,找出普通职工中的先进事迹和闪光点;对于企业的大政方针要让职工谈理解讲感悟讲想法讲做法;在宣传过程中,一定要找准切入点,找对契合点,找到能把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入的典型事例,提高宣传的实效性。总之,就是要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认可度和关注度。

  (四)对宣传方式方法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宣传工作的方式方法对于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影响非常大,凡是不注重方式方法的宣传,都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1.把握好内宣外宣尺度,努力提高宣传能力和意识,明确对外树形象、对内聚人心的宣传工作根本宗旨。

  2.避免为了宣传而宣传,避免为了完成任务而宣传。要让基层各部门各单位明白,宣传不是一味的表扬与自我表扬。宣传管理部门不能只在年初给每个基层单位分配稿件任务,而应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就企业需要进行宣传的内容和职工关注的某个问题,根据需要分配各个部门和单位进行相应的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为要求的宣传鼓动、答疑释惑;就企业某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各个部门单位谈如何落实,讲落实过程中的先进人物故事。

  3.要善于把大道理蕴于小故事中,提高宣传人员讲故事的能力,让职工从小故事中领悟大道理。要注意原汁原味地把事件展现在群众面前,让群众自己去感受、去领悟。

  4.增强与员工的互动,增强员工参与宣传的愿望。多年前,笔者所在企业曾在内部电视上开设了一档“安全经纬”栏目,每周一期,在讲完相关安全知识后,都会留下一道题目,进行有奖答题,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参与性,甚至提高了职工观看企业内部电视台自办节目的比例。在当前智能手机时代,再以类似的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宣传,可以说更加方便了。那么,为什么不能再加以借鉴,用于企业宣传呢?

  (五)对宣传环境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营造良好的宣传环境,对于提高宣传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提高基层组织领导,尤其是企业基层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对于宣传工作的认识,使他们能够深刻认识到“宣传也是生产力”,从而能够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宣传工作。

  2. 以职工最关注的问题为突破口,提高职工对于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关注度,让职工真正成为网络平台的活跃粉丝,而不是“死粉”,带动职工关注网络平台的宣传稿。

  尊重宣传队伍的地位,提高宣传队伍的待遇,但必须和宣传效果挂钩,比如新媒体宣传稿件的点击量与奖金挂钩,从而提高宣传人员稿件采写质量。

  “人、机、料、法、环”五个环节,归根结底,决定性的因素是人,只要紧紧围绕企业重点工作,找准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的融合点,以基层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宣传企业党建和生产经营工作中的闪光点,起到对外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对内凝聚职工,鼓舞职工,形成合力,更求进步的作用。这也就要求宣传人员自身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开阔视野,多与“高手”交流沟通,多学习其他人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关注职工需求,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善于讲故事,并强化对于宣传时效性和实效性的考核机制,国有企业的基层宣传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并不断取得进步。

推荐访问:企业信息化 对策 物流 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4篇解读 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4篇文章 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4篇心得体会 浅析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我国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探讨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调研PPT 企业实施物流信息化的看法 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现状与趋势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